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七月仲夏,学术情怀与学术精神依旧与河南大学相辅相生。7月2日下午,光明日报品牌栏目“光明讲坛”在我校明伦校区文学馆开讲。光明日报社教育部领导郭扶庚、记者陈鹏,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宝明、校党委宣传部、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师生代表汇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报告会由文学院院长李伟昉主持。
张宝明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对此次讲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创办于2006年的光明讲坛秉承光明日报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理念,先后邀请数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传播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河南大学坚持走“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本次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我校在高端领域、学术前沿取得新的突破,为双一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郭扶庚代表光明日报致辞。他说,“光明讲坛”与河南大学联姻,再次走进八朝古都开封、走进古朴典雅的河大园,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术氛围让人心神向往。他勉励我校学子认真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挑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并表示,光明日报今后将更加关注河南大学发展,将交流合作关系保持下去。
“它不再是一幅画,不再是一种美术形式,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精神向往”,历史文化学院程民生教授作了《<清明上河图>及其文化奇观》的主题报告。他分《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年代、《清明上河图》流传与展览、《清明上河图》中的驼队问题、《清明上河图》巨大影响等五个部分,对《清明上河图》及其文化奇观做了详细的介绍。
程民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不但开创了绘画模仿热潮,推进市肆风俗画发展,而且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和市井繁华、全景式作品的形容词;其衍生品层出不穷,不仅形成了文化产业,还代表国家走向了世界,成为当代和谐城市的代表,引发了其学术研究持续不断。他强调,《清明上河图》所浓缩的中华文明给当代中国带来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它对开封而言,具有标志性;对当代而言,具有元典型;对世界而言,具有名片性。
在《孔子的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新论》的学术报告中,文学院兼职教授高培华说,孔子的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是“民本主义”:一是“仁者爱人”,推行忠恕;二是“使民以时”,惠民安民;三是“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四是“为国以礼”,宽猛相济;五是“有教无类”,举贤任能;六是“讲信修睦”,贵公贵和;七是尊君权,张公室,大一统。他指出,其集夏、商、周三代之大成,既继承了“民惟邦本”、“明德慎罚”、“用康保民”等思想精华,又借鉴了齐桓、晋文的治国方略。
据悉,“光明讲坛”于2006年开讲,始终秉持“讲文化之宗旨,演时代之故事,解大众之疑惑,觅济世之良方”的宗旨,为传播传统国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6月,“光明讲坛”就走进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牛建强教授作了题为《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历史作用———从聚协昌的科举文物谈起》的学术报告。